icon-search
icon-search

營養標示:食品的戰力分析表

營養標示:食品的戰力分析表
關於本文,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計算食品的營養標示,可透過送檢驗單位、軟體計算和自行計算得出。部分原料可能因為天氣、製造過程產生營養素的計算誤差,其誤差範圍必須在法規的允許範圍內;若營養素可能會隨著時間產生衰退的情形,也必須於包裝上標明清楚。


看懂營養標示!

身為食品業者,我們經常被甫踏入食品行業的同業問:「營養標示怎麼算?」。

營養標示就像是食品的戰力分析表,不僅讓嚴謹控管營養攝入(例如:熱量、糖、鈉)的消費者有個明確的選擇依據,也可以讓宣稱額外添加營養素的業者,有個表現戰力升級的機會!

但你知道,營養成分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嗎?

我們曾在食品標籤的推理課【1】解釋過:

「自104年7月1日開始,食品的營養標示上新增第八類「糖」類,以及營養標示必須以「每份」及「每100公克/毫升」或者「每份」及「每日參考值百分比(%)」來呈現,其他如有廠商宣稱或者自願標出的營養素,一般而言則排在八大類之後。

但若自願標示項目為膳食纖維,則得列於碳水化合物項下縮一排,於糖之後標示;膽固醇得列於脂肪項下縮一排,於反式脂肪之後標示。」

至於計算方法,根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第十條:「包裝食品各項營養標示值產生方式,得以『檢驗分析』或『計算方式』依實際需要為之。」


營養成分的計算

上述第一項所提到的「檢驗分析」,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將產品送至合格檢驗單位,透過專業儀器檢測產品的營養成分,收費方式則可以自行詢問檢驗單位。

而「計算方式」則普遍分為兩種:「公式軟體」和「自行計算」。

市面上有許多販售計算食品營養成分的軟體,只要將產品成分與重量等相關資料輸入,即可得出八大類的營養成分,軟體費用也會根據需求等級而有差異。

或者你也可以利用衛生福利部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資料,先查出所使用原料的各別營養成分,再根據配方加總,最後除以成品的產出數量,就可得出單項產品的營養成分囉!

那麼自己計算和軟體計算究竟差異在哪呢?

簡單來說,若您的產品原料成分較多,自行計算過於複雜,或者有使用到較少見的食品原料,有可能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搜尋不到的話,這時候就會建議送驗或者購買軟體計算囉!


詳細計算

然而計算都可能有誤差值,部分原料可能因為天氣、製造過程產生營養素的誤差,其誤差範圍則必須在法定的允許範圍內:

項目

誤差允許範圍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標示值之80%~120%
(食品型態屬膠囊錠狀者≤標示值之120%)
熱量、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膽固醇、鈉、糖
≤標示值之120%
胺基酸
≥標示值之80%
維生素A、維生素D
標示值之80%~180%

這邊也要小小提醒一點,食品之特定營養素含量如果會隨著時間有衰退的情形,也必須在食品包裝上註明清楚喔!

即便法規有允許營養素誤差的空間,食品業者也絕對不能因為想讓特定數值,例如熱量看起來較低而隨意調整數字,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而消費者在了解業者的計算方式後,也能對標示清楚的食品多一份了解與信任。


除了營養成分,有效期限也是消費者在乎的食品標示要點。

下一回,我們將深入分析,有效期限是如何被計算出來的,大家敬請期待喔!



參考資料:

公告「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自104年7月1日施行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延伸閱讀:

食品標籤的推理課【1】:練好基本功!

食品標籤的推理課【3】:零不等於沒有?


歡迎分享專欄文章,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