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自由轉載格外農品股份有限公司 郵件 - 格外農介紹_page-0001格外農品股份有限公司 郵件 - 格外農介紹_page-000210991435


《格外品是什麼》

「格外品」,意指市場規格之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

在台灣凡是大型的合作社或產銷班,在農產品採收後都會根據大小、重量、外觀進行分級,通常農民分級的愈準確、農產品的銷售出路也愈多,整體而言才能提高農民收入,而《格外農品》團隊實際走訪產地觀察,整理出以下三種狀況的格外品

(1) 大小不符 - 太小被抱怨,太大裝不下,水果比人更重視身材
(2) 賣相不佳 
- 與眾不同的長相,加工廠不愛,消費者不吃
(3) 時間不對 
- 節慶過後,熱度不再,生不逢時沒人愛

雖然因為「市場規格之外」而在產地分級時被挑出,但只要善加利用,不僅營養與美味不減,還能為農產品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喔!

另外,因為氣候因素導致的落果和裂果,由於食用風險高,並不在《格外農品》的使用範圍內哦!

延伸閱讀 - 你有正確認識格外品嗎?三種格外品的定義!

IMG_4100 (1)


《格外品 - 一個消失在市場上的社會問題》

當你在市場上看到五顆漂亮的水果,背後就有一顆因為是格外品,所以無法正常地進入市場販售,這些消失在市場上的格外品,其實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漸漸形成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

1.農民辛苦的產出與收益不成正比

對農民而言,越是採用友善地力的耕作方式,其實越容易生產出格外品,在有機、無毒農法或是產銷履歷的背後,格外品的產量甚至可能高達30%,這些無法流入市場的格外品,也間接導致農民的收益減少。

2.食物未被完全善用造成浪費

追求標準化的工廠,不接受外觀不標準的鮮果。進口鮮果又比台灣種植的便宜,導致格外品利用率更低,在無人問津的情況下,最後變成食物浪費。

3.市場對於格外品缺乏正確認知

雖然水果在台灣是親民的食物,但消費者其實較少接觸食農教育,在缺乏對於產地認識的情況下,經常會有「格外品 = 次級品」的想法,從而降低消費意欲。同時,餐飲業者也更不願意使用格外品製成的相關產品。

延伸閱讀 - 「格外品」- 一個健康飲食與農民收益的矛盾命題

IMG_4079


《格外品再出發 - 教育與加工,是加值的關鍵》

我們使用的格外品一定是有價、安全、並以最適利用的方式處理。不僅透過天然加工的方式讓市場重新了解原來格外品的好品質,而且還能衍生出許多不一樣的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格外品讓更多農友的用心能夠被看見、增加農友收益,更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格外農品以接近市場價格採購格外品,增加農友收益,穩定產地價格,減少食物浪費。並且透過良好的教育訓練讓每一位加工處理人員都有能力獨自判定各種不同狀況的格外品,減少時間上的損失,讓加工效率最大化。最後,則是以講座、課程、文宣等方式,協助消費端理解;增進消費端支持,擴大上下游影響力,達大環境永續的目地。

《格外農品》堅信,平價與高品質並非互斥的概念,只要透過有規模、有計畫的生產,即使是高品質、高理念的產品,一樣可以擁有平易近人的價格,我們希望能讓消費者用更低的門檻共同實現我們的願望。

DSC_0006

講座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