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農品」會創立其實是一個意外。
我們是一群關心社會議題的年輕人,原本希望在高雄開一間公平貿易咖啡店,因此北上與《生態綠》(註)創辦人余宛如、徐文彥見面洽談。約定當日由於其中一個成員─游子昂最早到,正好那時我倆在研究如何將台灣許多品質無虞但因為規格、賣相、時間等因素不符合市場需求的「格外品」蔬果再利用,趁著等待的空檔跟兩位創辦人提及這個想法,想不到獲得大力支持,等到其他成員到了之後,反而都被說服轉投資,才有了「格外農品」這個品牌的誕生,而後「生態綠」也實質入股成為第一個法人股東。
以減少食物浪費為初衷,「格外農品」透過規模化的作業方式,以台灣格外品蔬果製成加工品為定位,主要產品為可沖泡的果醬。公司營運兩年後,對於產品的市場應用與營運模式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因此開始著手進行產品轉型的規畫,同時也尋求資金挹注的機會。我們首先透過參與競賽去驗證新產品的可行性與蒐集相關意見,在過程中累積和創投交手的經驗,了解到創投最在乎的是團隊營運模式與創新性。
在不斷修正計畫約莫半年後,我們有了第一個正式向創投募資的機會。
「第一天使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友成立的,我們透過學校的引薦安排簡報。在準備資料時,我們主要著重於營運模式與報表呈現。有趣的是,當日進行簡報時,投資者反而對於品牌定位與未來發展有許多建議,包含「以善用格外品為品牌理念對消費者的觀感為何?」、「消費者對於產品價格是否更敏感?」、「是否能以不同產品線處理格外品與正常品?」、「產品本身訴求是否突顯?」、「未來銷售量提升後格外品的量與成本是否造成問題?」等營運或行銷面的提醒,許多都是我們過去未曾思考的問題;而且由於我們要求的募資金額相較於其他團隊低,也引起投資者的好奇詢問,「錢只要夠用就好,但新創團隊更需要的是『資源』整合幫助新產品拓展市場。」我說。簡報結束後,學校當日就通知我們通過募資案,並後續協助媒合蔬果運銷的資源與中國的連鎖通路。
我認為現在的創業者很容易接觸創投,應該盡量把握機會,原因不是需要資金,而是從投資人的角度,檢視自己經營的企業究竟有沒有市場價值。然而對於有意願入股的投資者也要審慎評估,過去我看過有些創投公司與學校合作舉辦創業比賽,獲得第一名團隊依照合約必須釋出股份給學校和創投,反而自己無法持股過半,最終失去公司的主導權,讓「天使」變成了「魔鬼」。而「第一天使投資」這間公司由於是校友出資成立,投資的眼光不僅關注短期的財務報表,也看重新創公司發展社會理念以及未來的可期待性,這是和一般創投公司不同之處,也是我們能夠募資成功的原因。
募資的對象‧未來的夥伴
當然籌募資金還有許多方式,但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募資對象當成未來的創業夥伴,確認彼此是否往同一個方向前進,建立緊密關係與資源互惠,才能幫助企業走得長久,也有利於未來的募資。
註:《生態綠》為華文第一家公平貿易特許商,販售並推廣公平貿易商品,提供社會大眾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對生產端的議題有更多的思考。
※本文同步刊登至女性創業飛雁計畫/飛雁專欄:創投,是「天使」還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