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小農vs.大農 台灣農業的未來?

小農vs.大農 台灣農業的未來?

過去的土地政策,導致台灣的農地零碎化,從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路線。農民為了在有限的種植面積裡提高收益,通常會選擇透過講故事、重包裝…等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在這樣的狀況下長期培養出來的優異農業行銷與包裝能力,使得現在不管是通路、媒體、市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的小農明星,宛如小農經濟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而這樣的能力正是我們彌足珍貴,甚至是某些國家(例如中國)缺乏而且渴求的軟實力。

台灣優秀的育種技術、專業的農業分工體系、優質的土壤與多樣性的地形、良好的灌溉系統、便利的交通設施…,再加上網路應用的普及、完善的宅配運輸系統、發達的媒體、民眾較高的包容性與接受度…,種種條件使得台灣成為一個相當適合小農經濟發展的完美實驗場,成就了無數的小農明星、農業電商與通路,但是,下一步呢?

未來,小農經濟會不會是台灣農業的出路?

簡單的說,台灣的小農經濟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優異單兵作戰能力,但當面對國際上較具規模種植的市場競爭時,我們未必能佔有優勢。台灣的小面積種植在機具採購的平均成本較高,機具的使用率與效率明顯較差,甚至代耕、種苗、肥料與農藥都是其他亞洲國家或歐美國家的數倍到數十倍之高,在競爭力的起步就輸人一截,加上產量與品質難以標準化與規模化,則使得少有農民能與大型通路甚至國外買家合作。

企業如果要永續經營,走向標準化與規模化是必然的趨勢;標準化可以達成穩定的交貨條件,規模化才能有效降低生產與行銷成本、效率生產,提升競爭力與產量。看來似乎是可行,但重點是,台灣土地取得成本不低,要怎麼從小農走到大農?

合作社模式,幫助小農變大農。

要從小農變成大農,除了可以透過購買或租借土地來經營單一大面積的農場之外,也可以透過合作社形式,集結理念相同的農民,共同採購機具、種苗來降低生產成本;經營共同品牌提升價值,同時由於合作社內共同的田間管理方式,數量、品質、時間上都可以達到穩定的交貨條件,這也是目前許多農友已經在努力中的進行式。

事實上,小農與大農並不是對立的概念,小農經濟也有其侷限性,個人認為,掌握台灣現有的優勢,讓一個個優秀的小農集結成農企業,從小農到大農反而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發展路徑。


※本文同步刊登至風傳媒:小農vs.大農 台灣農業的未來?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