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圖片1

《灃食‧客》蔬食季刊第6期專欄 不美但健康的格外農品


格外農品共同創辦人 游子昂


大多數家庭負責採購食材的人,通常扮演影響全家營養健康的關鍵角色,因此,想要讓全家人能吃好又吃巧,通常得擁有正確的擇食觀念和選品知識。

許多消費者挑選蔬果時都是「外貌協會」,認為外型漂亮的蔬果比較營養美味,實際上則不然。「格外農品」共同創辦人游子昂表示,「蔬果在採收後通常會經過分級,約有10~15%的蔬果因為賣相不佳、規格不符等原因被挑出來,歸類為『格外品』,但這些『格外品』跟同一批耕作出來的農產品品質是一樣的。」

所謂「格外品」,指的是品質無虞、但不符合市場規格的農產品,常見的是體型過大或過小、賣相不佳、生產過剩造成產銷失衡的蔬果,像是體型過小的草莓、表皮長了黃斑的火龍果、中秋節過後的文旦,儘管較不被消費者喜愛,但營養美味絲毫不減,體型小、但過季的草莓事實上吃起來反而更香甜!

這些「格外品」,除了少數農友有能力將其加工再次販售,大多數農友只能將其低價出售,或是在農地製作成堆肥,而造成食物浪費。消費者較不青睞醜蔬果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農友損失,長遠來看,若大眾都只接受外表美觀、規格一致的蔬果,農友在耕作過程中就容易傾向使用較高劑量或高毒性的化學藥劑,藉此控制蔬果生長狀況,這樣無論是對土地環境或人體健康,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如果消費者可以捨棄成見購買「格外品」,不但可支持農友進行友善耕作,也能用行動成為農友最強後盾。建議民眾在採購食材時,不要對「格外品」有成見,也應該支持用「格外品」加工製成的果醬、果乾、茶包……等,不但可以提升辛苦農友收入,也學習尊重食物和孕育它們的土地。


文章出處:灃食季刊-issue-06/搶救剩食大作戰/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